1、表达出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,抒发了作者的忧愁心情与思乡、无奈之苦。
(资料图片)
2、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。
3、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,泛览眼前景物,即景而生情,诗兴大作,脱口而出,一泻千里。
4、既自然宏丽,又饶有风骨。
5、诗虽不协律,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。
6、真是信手而就,一气呵成,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。
7、传说李白登此楼,目睹此诗,大为折服。
8、说: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。
9、 ”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,当以此为第一。
10、足见诗贵自然,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。
11、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,但崔颢的一首七律,人称最佳,请看他是怎样写的: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
12、 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
13、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
14、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15、扩展资料:赏析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,后半首就整饬归正,实写楼中所见所感,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、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,这是先放后收 。
16、倘只放不收 ,一味不拘常规, 不回到格律上来,那么,它就不是一首七律,而成为七古了。
17、此诗前后似成两截,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,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。
18、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,从律诗的起、承、转、合来看,也最有章法。
19、元杨载《诗法家数》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:“此联要接破题(首联),要如骊龙之珠,抱而不脱。
20、”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,叙仙人乘鹤传说,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,浑然一体。
21、杨载又论颈联之“转”说:“与前联之意相避,要变化,如疾雷破山,观者惊愕。
22、”疾雷之喻,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、六句应有突变,出人意外。
23、此诗转折处,格调上由变归正,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,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。
24、叙昔人黄鹤,杳然已去,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;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,历历在目,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,这一对比,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,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。
25、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,这样能回应前面,如豹尾之能绕额的“合”,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关键词: